close

長久以來,讓你覺得快樂的原因是什麼?

 

財富、快樂、和經濟三者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
長久以來,讓你覺得快樂的原因是什麼?
忙碌的生活,以及對財富的追求,真的可以換來,金錢所買不到的快樂嗎?
去年引起熱烈討論的「世界快樂地圖」研究報告中,
台灣的快樂指數,在全世界排名第六十三,
而中國的排行則是第八十二名,這個數字似乎代表大家都不太快樂。
理查.萊亞德認為,社會是不是快樂,不一定能跟經濟力的富強與否劃上等號,
這本《快樂經濟學》,就是要帶領讀者,探究快樂的本質,
直視我們不曾發現的心靈互動,和屬於經濟與感知面的微妙關係。

西方國家從五零年代以來 就持續進行有關快樂指數的調查
而研究的結果發現 經濟能力和人們的快樂指數在一定的範圍裡
雖然會呈現正相關的關係 但是當經濟能力超過某個界線
二者之間的相關性 卻會明顯減弱 
甚至出現愈有錢 愈不快樂的負成長現象

作者萊亞德認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 財富只是工具 
真正帶來功效或快樂唯一方法是正確的使用財富
有錢可以不用辛苦工作 可以享受休閒 
可是並不一定能換來快樂 顧名思義 
快樂經濟學的目的是要讓每個希望快樂的人 
在快樂的前提下學習如何消費

要怎麼做才能活得更快樂?
十八世紀啟蒙時代的偉大思想家邊沁 曾經說過一句話 
創造你所能創造的所有快樂  去除你所能去除的一切不幸
邊沁有名的最大快樂原則跟指出
最好的社會 就是擁有最快樂公民的社會
而對於個人來說 
最好的行為 則是為所有人帶來最大快樂的行為
這樣崇高的理想 在過去的2000多年之間 成為了精神上的領導
但是在實際執行的時候 卻屢遭質疑和批判 
一直到人們開始重視共同利益的今天
將"共同利益"視為最大快樂的啟蒙時代精神 才又再度被重視

作者萊亞德推論 快樂程度的多寡 常會取決於參考的層次
以及經濟能力上的高低 萊亞德表示對體社會而言
人與人之間的比較意義十分重大
如果人們只關心自己的相對收入 而不是真正的所得
那麼無論經濟如何成長 人們都不會過得更好
每個人都會因為有錢而更快樂 但是同時
也會因為別人比自己有錢而不快樂

到底這樣的社會比較心態會對快樂帶來多大的影響呢?
萊亞德指出 根據研究顯示 如果身邊每個人的收入增加了1%
個人的快樂就會減少1/3 相反的 如果個人收入增加了1%
你的快樂會增加1/3
當其他人的收入都提高的時候 你的快樂也會跟著提高
但是跟自己的收入變多所能得到的快樂相比 快樂的感覺要少2/3
甚麼才是真正影響快樂的因素呢?
很顯然的跟其他人比較之後 所認知的事實要比真正的收入來的重要

亞德認為資本主義的好處在20過度的強化和誇大了
大家一心追求經濟的發展 卻忘記金錢只是追求快樂的手段 不是目的
而這中間的過程 更不是我們原本期望得到的價值
這樣的心態偏差 引發了相當多的社會問題
也嚴重的扭曲了生活的本質 財富雖然可以帶給人一定的滿足
卻無法讓快樂達到最高點

在經濟掛帥的現代社會 讓生活過得更好 是每個人都期待的
然而找到那把通往快樂的鑰匙 也許才是最重要 也最令人羨慕的事情
即幸福到底在哪裡呢? 
只要能調整一下自己的想法 幸福其實就在我們心中。 ^^~ Me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tas J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